话题一 自主品牌是否迎来高端化机遇期?
冯擎峰:自主品牌的机会来了
我认为时机不但成熟,而且机会来了。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对人才聚集形成强大吸引力。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都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同时,大批的海归人才也在逐步回归。更为重要的是,来自欧洲、美国、日韩等国的国际化人才也开始投身中国汽车产业。人才的聚集为自主品牌高端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另外,全球化采购为自主品牌高端化创造了条件。一些国际供应商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国际零部件巨头在中国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行为给自主品牌做高端产品提供了更多便利。
肖勇:政策、市场利好前所未有
在政策环境方面,我们目前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利好时代。《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自主品牌高端化提供了机会。
在市场方面,改革开放几十年积累了大批人才、技术和资源,给自主品牌高端化提供了支撑。近年来,我国消费者越来越务实,倒逼合资品牌必须拿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在这种环境下,合资品牌价格在不断下探。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价格下探中承受着巨大压力,自主品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往下走,要么迎头向上,更多的车企选择了向上走。事实上,自主品牌对韩系车造成的压力也说明,我们完全有机会和能力与合资品牌竞争。
张洋:现在是塑造中国汽车品牌最佳时机
十年前,自主车企有牌子没品牌,最近两三年才有了品牌。“品”代表品质,“牌”代表商标,品牌和商标的区别是,品牌是根植于用户内心的东西。中国自主车企在过去5年得到飞速发展,产品品质一步步接近合资品牌,性价比直线上升,中国消费者开始认可自主品牌,目前正是塑造中国汽车品牌的最佳时机。
另外,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步入消费市场。在用户沟通和信息对称上,自主品牌成长更快、更成熟,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自身建设步伐。
黄永和:三大因素拖自主品牌高端化后腿
我认为自主品牌高端化时机还不成熟。原因有三:第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品牌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只在3%左右,而跨国公司基本上都在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8%;第二,主观评价方面欠缺。目前国内车企还没有自己的主观评价工程师,多从国外聘请,而一个主观评价工程师的培养需要20~30年时间;第三,品牌美誉度还很弱。当前,自主品牌市场销量一直在下降,最高曾创下14、15个月的连续下滑,其根本原因就是品牌美誉度不够。
王齐国:对自身要有清醒认识
经过多年积累,自主品牌取得了明显进步,自主车企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是,我们要对自身有清醒认识,品牌高端化不仅是价格的上升,更是品牌的提升,这一点需要市场检验。目前,自主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还很欠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问题。自主品牌对自身要有清醒认识,未来,我们还是有机会向高端化迈进的。
孙 勇: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能力有限
我认为自主品牌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向上突破的能力有限,现在自主品牌高端化时机还不成熟。首先,自主品牌单一车型销量非常有限,过10万辆的不多,过30万辆的屈指可数,过50万辆的几乎没有。自主品牌的销量来源于多车型的拼凑,单一车型影响力薄弱。其次,自主品牌盈利能力差,现在自主品牌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没有盈利就不可能实现持续投入。
另外,自主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容易犯两个错误。第一,用跑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具体表现为:用百米的冲劲跑一段时间,然后退回来,再冲、再退,如此反复,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第二,多生孩子打群架。有些自主品牌车型系列很多,甚至有企业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车型,这就使得单一车型投入不多,难出精品。
话题二研发投入是否足以支撑自主品牌高端化?
冯擎峰:吉利的研发投入占比达到10%
毋庸置疑,研发投入不足很难生产出好产品。吉利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已经占到营业收入的10%,10%的研发投入足以支撑自主品牌迈向高端化。且事实证明,吉利的产品正在打破自主品牌低质低价的竞争业态。以博瑞为例,价格达到10万~22万元,单月最大销量已经达到6000辆;博越单月销量突破1.5万辆,且产品还需提前4个月预定。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具有高端配置的车型,这也说明消费者对吉利产品质量有了一定认知度。
齐凯:加大投入打破技术封锁
近些年,自主品牌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通过自主研发正在逐步打破外资企业的技术垄断。以华晨汽车为例,如在底盘调校方面,我们由依赖合资企业到现在实现了自主开发。再如电喷系统,华晨现在也是自己独立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大研发投入过程中,整车厂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单个零部件的突破上,而是要放眼全球,让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话题三自主零部件能否支撑自主品牌高端化?
黄永和:行业对自主零部件认识不够
零部件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品牌高端化基础。目前,我国在零部件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很多自主品牌还在使用合资企业的零部件产品。
事实上,国内零部件行业在某些领域已经有了突破,也获得了市场认可。但在某些关键零部件上,包括制动器、底盘等方面,整车企业对国内零部件企业还缺乏信心,“没有验证不敢用”是整车企业普遍心理。事实上,国内一些零部件企业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还不够。
贾 可: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见成效
汽车行业对自主零部件产业有种悲观情绪,但从日韩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历程看,我们并非完全没有机会。目前,很多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海外并购上已经取得了不错效果,且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智能网联、电动化方面,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张 洋: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投入要加强
零部件的研发投入需要加大,尤其是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更应加大投入。在蔚来汽车的开发评测中,我们发现电动化、智能化高端零部件供应商还很少,国内零部件供应商更少,所以这是自主品牌掌握领先的机会。这两方面的相关零部件如果投入不足,掌握不了关键技术,我国汽车产业很可能再次落后。零部件供应商一定要正确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大投入,紧追市场需求。
12月18日,上汽大众 Pro 家族试驾品鉴暨 40 周年媒体答谢会”在
12月17日,上汽名爵MG ES5全国媒体长测试驾品鉴会合肥站活动在巢
12月17日,“硬刚·全球直播安全碰撞暨风云A8L上市发布会”在安
在发布会外场,十余辆车辆经典涂装iCAR V23亮相,构成一幅年轻人
12月15日,奇瑞集团高端品牌EXEED星途(以下简称:星途)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