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分汽车品牌商正尝试与大牌互联网企业组队,一方面,可以借助新技术实现汽车自身的功能迭变;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潮席卷的大背景下,也是一种通过线上拓展为实体店销售实现导流的途径。
1、上汽阿里联手,汽车将搭载YunOS for Car
日前,由上汽、阿里共同打造的荣威RX5车型对外发布。新车型和阿里最直接的结合点在于YunOS操作系统。
据了解,该车首次以深度前装的形式,将阿里YunOS for Car车载操作系统搭载上车,全面接管了车内原有的系统及功能。在搭载YunOS for Car车载操作系统后,荣威RX5虽然在产品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该系统将为后续车内服务及应用的孵化和衍生提供最基础的平台。
亿邦动力网了解到,YunOS for Car可以将车辆数据和驾驶行为数据传输到云端,并进行相应的计算。进而基于云端的强计算能力,挖掘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价值。除了产品之外,新车型还体现出商业模式上的一些变化。比如,在网络流量的费用上,将采用基本服务及基本流量免费的政策。
2、中驰车福获4000万元投资
日前,汽车配件B2B交易平台“中驰车福”继今年B轮融资后,再获中一资本4000万元战略投资。
亿邦动力网了解到,“中驰车福”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建立从零部件生产商到汽修企业、汽修企业到车主及增值服务集合的B2B2C+O2O垂直类行业平台。目前,该平台业务已经覆盖全国25个省。
中一资本认为,未来汽车后市场将会出现若干个垂直领域的供应链巨头,中驰车福或是其中一个。后者的“B2B2C+O2O”业务模式可实现价格透明、交易规范,并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重塑原有产业供应链。
3、汉能想学马斯克打算造全太阳能车
因李河君辞去职务再受关注后,停牌一年多的汉能又有新动作,于近日发布了四款全太阳能动力车。
有太阳能行业的专家表示,太阳能动力车要保证续航问题,薄膜电池的转化效率至少要达到30%以上。在这四辆车上,所有的太阳能电池板均为Alta Devices研发的柔性砷化镓太阳能薄膜电池,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认证其双结电池效率达到了31.6%。
汉能集团副总裁、汽车事业部CEO高卫民表示,尽管薄膜电池解决了弱光发电问题,但是太阳能发电受浮尘影响很大,能影响发电效率的70%,如何保证薄膜电池板表面的清洁,尤其在雾霾天气影响下,现在仍是个大难题。
目前,这四辆车均处于工程样车阶段。高卫民坦诚:“首先我们面对现实,我们汉能目前还不是汽车企业,我们将成为汽车企业。”毕竟,造车资质、代工厂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北汽无人车商用项目或9月运营
日前,北汽与盘锦市大洼区政府举行无人驾驶汽车战略签约仪式。双方将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无人驾驶体验项目。
亿邦动力网了解到,此次合作项目使用的车辆均基于北汽集团现有成熟车型,且搭载北汽无人驾驶技术。
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表示,合作双方将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北区建设长约22公里的全无人车运营景点。通过对景区内实行车流、人流相分离的运行办法,使车辆与行人不发生复杂的干涉关系。所有景区运营的无人车采用无方向盘设计、低成本驾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随车配备一名安全员。由于是商业项目,游客进入该区域需要购票,但可通过手机APP预约参观。
按照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推进各项工作。一期项目预计最早将于今年9月建成,并投入运营。
5、LG牵手大众开发联网汽车平台
近日,据英国路透社报道,LG宣布将与德国大众联合开发一款互联网汽车平台,使汽车可以与外部设备实现通讯。
LG表示,“未来数年”其将与大众联合开发相关技术,使司机能控制、监控照明和安全系统等家居设备,以及车载娱乐系统和报警系统。
亿邦动力网观察到,近年来,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热催生了对更先进元器件和软件的需求,汽车厂商和科技公司纷纷联手,通过更先进的元器件和软件,以使汽车能通过互联网与外部设备和服务器无缝通讯。
6、捷豹路虎开展自动驾驶项目,用于识别道路危险
日前,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展开了一项名为“Move-UK”的自动驾驶汽车辅助项目,旨在提高计算机对于道路风险的识别能力。
该项目先为汽车安装传感器和自动驾驶系统,然后再由驾驶人在城市道路和公路上驾驶。同时,自动驾驶系统会在后台运行,不操纵汽车,但会实时为驾驶情况做出预判,再与实际人工操作进行对比。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一切客观因素都会让驾驶结果变得难以预料,天气、光照还有道路变化都会影响汽车驾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我们想利用这个项目获得一些关于风险预判方面的数据。探索为什么某个事故会发生,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才是合适的。有一些事故是司机无法应对的,但是计算机却可以。” 英国运输研究实验室首席工程技术师Richard Cuerden接受采访时说。
7、反Uber联盟成员Grab在东南亚展开攻势
最近,新加坡打车租车服务供应商Grab在与Uber角逐东南亚市场中占据上风。
移动应用分析公司App Annie的数据表明,Grab虽然是一家初创企业,但在东南亚市场所服务的地区数量却超过了Uber。
Grab表示,目前,公司的应用下载量已经超过1500万次。据了解,Grab最早于2012年推出。主要提供本地化的定制服务,例如摩托车出租车服务、送货服务以及现金支付服务等。此外,Grab还拥有一项开创性的拼车服务,允许生活在马来西亚南部的用户与其他用户拼车进入新加坡这个国家。
美国贝恩咨询公司分析师弗洛瑞安·霍佩表示,“对于Uber而言,在东南亚地区,为独特的本地化要求定制服务的确很难,而新加坡的Grab则通晓东南亚消费者的需求。”
亿邦动力网了解到,除了美国对冲基金Coatue和老虎全球基金之外,Grab还从Uber在中国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滴滴出行公司获得了资金支持,与印度的Ola以及美国的Lyft一起组成全球联盟,允许各自应用的用户在其他国家使用其他合作方的应用来打车,以共同对抗Uber。
编辑:竹清风